翻页   夜间
麻豆小说 > 重生大明万岁爷 > 第四百七十一章 古代结婚年龄太低了

第四百七十一章 古代结婚年龄太低了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麻豆小说] https://www.mado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纳税还这么开心的,朱允?赏芬淮渭?健

    紧走几步,朱允?筛?狭伺┓颍?实溃骸袄险桑?饽伤翱刹簧侔。?衲晔粘苫箍梢园桑俊

    农夫偏头看了几眼朱允?桑?畔旅煌#?狭骋患罚骸袄咸煲?展耍?裉旎构?萌ァ!

    朱允?尚牢康氐懔说阃罚?衲昀咸煲?呛苌土车模?凰捣绲饔晁常?辽倜挥写蟮暮翟帧⒗栽郑?氖湛伤惴崾铡

    作为农业为基础的大明,可以说很多时候都是看天吃饭,好在南直隶、浙江、江西等地这些关键的产粮区,通常没什么旱灾,加上这里河湖密布,就是来几场强降雨,一般情况下也能承受的住。

    苏杭这一片区域是大明的粮仓重地,这里丰收,那就意味着至少能养活大半个大明。

    有粮食,百姓能吃饱饭,那就不会有农民起义。

    农民不起义,个别藩王造个反,强行出镜什么的,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当然,穿着“不要让我背负杀害叔叔罪名”防弹衣的那位藩王除外

    “老丈家里有几亩地,子孙可都孝顺?”

    朱允?珊?ξ实馈

    农夫放缓了脚步,爽朗一笑,道:“家中有田三十亩,儿孙都好,都好,孙儿今年十五了,找媒婆说了个好姑娘,过两日就要完婚,哈哈,这位公子若是得空,也可来喝一杯喜酒啊。”

    朱允?晌⑽⒅迕迹?溃骸拔壹堑贸?⒐娑ㄊ悄凶邮??攴娇沙苫榘桑俊

    农夫摆了摆手,不以为意:“十五和十六能差多少,已经是大小伙子了,也该成婚了。”

    “那女方多大?”

    “十三啊。”

    “畜生啊!”

    朱允?烧趴诰屠础

    农夫愤怒地看着朱允?桑?叩溃骸靶笊?共挥檬??昴兀

    朱允?芍缸排┓颍?┓蛩α怂Ω觳簿妥吡恕

    “气死我了!”

    朱允?捎行┓吲?

    宁妃看着生气的朱允?桑?档溃骸八淙怀?⒐娑?惺?????模?沙苫椤5?窦洳⒚挥醒细裰葱泄????晷∈切×艘恍??膊⒚挥卸嗌傥侍狻!

    “怎么没问题!”

    朱允?缮??恕

    十三岁啊,这身体还没发育,刚刚进入青春期,这就要嫁人了?你妹的,知不知道搁后世这是要判重刑的!

    但朱允?梢睬宄??约旱姆吲?怯行┎磺惺导实摹

    整个古代中国,几乎都处在“早婚”时代。

    《周礼·地官·媒氏》中记载:“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不要以为周朝是三十岁才娶老婆,人家这里的规定只是说,你如果是男人,只允许你打光棍到三十岁,如果你是女人,那也只能单身到二十,混到三十多二十多还没老婆老公的,可是违背“礼仪”的大事……

    一句话,单身太久,犯法啊……

    孔子重礼,曾做过解释:“夫礼言其极不是过也。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于此而往,则自婚矣。”

    也就是说周朝时,人家是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可以成婚。

    汉朝时期法律更简单,只规定女子法定结婚年龄是十五岁又有挑粮担货而来的,即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有带着孩子的妇人。

    只不过这里并没有看到带两三岁孩子的妇人,看来小于谦并不在这里,多少有些失望,看来机缘还不到。

    百姓纳税,在大明是一件十分普遍的事,他们也不存在偷税漏税的问题。

    不像是后世某些人,偷税漏税都是用“爽”为单位的,千方百计,不是做假账,就是弄个阴阳合同,总有办法不纳税、少纳税。

    归根到底,是因为纳税他们不爽。

    这也可以理解,到手一叠钱,硬生生被抽走五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想来是不开心的。

    大明百姓不偷税漏税的原因也不是他们的觉悟高,而是因为官府管得实在是太严了,根本不给你偷税、漏税的可能,当然,这只是针对百姓……

    说起来两税制,其本身是有着一定的合理性。

    在唐安史之乱后唐德宗时期,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已经不适用,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其当时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那就是税收财政是人的喉咙,天下是大治还是大乱,是强盛还是衰弱,都需要看税收。

    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将户税、地税及各项杂税统合为两税,并主张“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即不管你是来自哪里,就在居住地征纳两税。

    两税制的核心是“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税额按田亩和资产的多寡确定,拥有多少田地,打了多少粮食,以这个为标准,而不再是固定的租庸和杂税小说

    简单地来说,两税制和后世的个人所得税差不多,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虽然没有设置个人起征税那个点,但在逻辑上是相通的。

    后世引以为傲的智慧与见识,很可能在几百年前,上千年前,老祖宗已经玩过了。

    农税县司院子里搭了一个棚子,里面坐着两个穿着公服的胥吏,一旁还有两个衙役维持秩序,百姓们排着队等待。

    “下一位!”

    王昌擦了擦额头的汗,喊道。

    一位农户空着手上前,从怀里拿出了一方手帕,展开之后,拿出了一张巴掌大的纸张,交给了王昌,道;“太平里,杨十八,这是我的由子。”

    所谓“由子”,是在纳税开始之前,官府面向百姓发放的一类纳税通知单,类似于后世的水电费单子,上面写明了应该缴纳的税额。

    王昌抬头看了看由子,有看向杨十八,道:“四十亩地可不少了,收粮食八十石,不错啊,十五税一,抽五石三斗。”

    杨十八呵呵一笑,道:“没带粮食,只带了钱钞。”

    王昌微微点头,指了指一旁的牌子,道:“按照杭州城市价,一两银子三石七斗,你需缴纳五石三斗,也就是一两四钱三十二文。”

    杨十八连连点头,拿出钱褡裢,用新式钱钞与铜钱,凑足了一两四钱三十二文,然后就等着王昌盖印。

    王昌看了看桌子上的一两四钱三十二文,微微摇头,对杨十八说道:“这些钱,不够啊……”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