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麻豆小说]
https://www.mado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苏教授、袁主任和其他几位主任也跟着一起转移,其他医生护士,尤其年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们看着杨平被罗主任请到另一个病房,他们立刻也跟上来。
杨平虽然会来南都附一会诊或讲课,那也是每个月才能来一两次。现在因为常教授的治疗,杨平天天往这边跑,对这些研究生来说是绝佳的学习机会。他们的学习热情还是很高涨,恨不得跟着杨平寸步不离,这样能够学到一点书本上没有的新东西。就算是没有新东西,听杨教授讲几句,也能开阔大家的思路。
比如杨教授治疗狂犬病这种新思路新方法,那就是平时在书本上根本看不到的,这是世界上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在此之前,他们哪有什么冬眠疗法治狂犬病。
罗主任带着杨平和大家来另一个病房,这里躺着一个老人,看样子差不多七八十岁,他已经处于深昏迷状态,身上连接着各种管道和电线,管道和电线的分布极为密集,密集到需要使用电线的束带来将电线和管道约束成一捆一捆的,方便识别和管理。
这个病房空间其实很挺宽裕,但是因为患者使用的辅助机器太多,估计能够用上的设备都全部已经用上了,众多的机器拥挤在病房里,占据了大部分空间,让病房看起来非常狭窄。
因为空间太小,只能让罗主任、杨平、苏教授等几个重量级人物站在里面,这几个人站在里面还必须相互靠近一点,其余人只能挤在门口。
杨平见过形形色色的患者,但是还真没见过这样的患者,恐怕这个患者已经完全依靠机器在维持,拔掉任何一根管道都可以使他的生命戛然而止。
“患者,男,82岁……”
罗主任亲自向杨平汇报病历,旁边一个博士生偷偷递来病历夹,杨平瞄了一眼那份病历,恐怕这是自己行医以来见过的最厚的病历了吧。它非常厚,中间夹着的纸质病历的厚度已经达到这个病历夹的极限,估计至少是几百页,导致塑料的病历夹两页外壳只能夸张地张开。
罗主任谢绝这位机灵的博士的好意,摆摆手:“不用看病历了,这个患者在我们这都住了三年,他的病情我可以倒背如流。”
当罗主任看到杨平盯着这份病历的时候,立即明白可能对病历的夸张厚度很诧异,罗主任解释说:“其实它的病历现在叠起来估计比一个人还高,大家看到的都是经过重整的病历,还只是一部分。”
“你放到病历车上吧。”罗主任吩咐送病历的博士,继续汇报病历。
的确如他自己所说,他根本不用下级医生汇报病历,也不用翻开病历夹,张口就来,的确,病历已经被他背熟。
杨平认真地倾听他汇报病历,皱了皱眉头,照他这样汇报下去,没有几个小时根本没法完成病历汇报。罗主任立刻也意识到到这个问题,于是说:“我简明扼要地汇报病历吧。”
即使简明扼要,对病历做了高度浓缩,罗主任还是花了足足十五分钟才汇报完,杨平梳理了一下这个患者病情,大致也很清楚了患者是怎么回事。他心想:罗主任你这真是把我当神在弄,一个已经差不多脑死亡的患者,已经住ICU三年,现在完全依靠机器维持脏器功能,只要任何一台机器撤掉,患者的心脏立刻停跳。这种患者在临床上完全没有救治的意义,现在找我会诊,会诊的目的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作为一个ICU主任,不可能不知道这是在浪费时间吧。但是杨平还是非常耐心地听罗主任继续说。
“杨教授,这位患者八十多岁,接近脑死亡,家属就是不肯放弃。你帮忙看看这个患者还有希望不,我们多次建议家属放弃,但是每次家属都拒绝,而且将我们骂得狗血喷头。我们这里床位非常紧张,一张床每年可以救很多人的命。现在这个患者在我们ICU住了三年多,我们每天要投入大量医疗力量去维持,要是有希望治好出院那就好了。”罗主任叹气说。
什么情况?一个接近脑死亡的患者请杨教授会诊?这不是浪费杨教授的时间吗?聚集在门口的研究生们认真听里面的对话,生怕漏掉哪句重要的。
苏教授刚刚也在旁边仔细听罗主任的病历汇报,但是越听越不对劲,罗主任汇报病历时略去了患者的名字,但是这患者的病情怎么这么耳熟,于是一招手:“我看看病历。”
后面的博士生毕恭毕敬地把病历双手递过去,但是发现这份病历实在太重了,于是这位博士干脆和另外一个同学用双手一起托着给苏教授翻阅。
苏教授稍微翻阅一下病历上的名字,立刻明白了。这是一个公费医疗的患者,全院大会诊、院外会诊搞了几十次,他本人亲自参加了好几次,难怪这么耳熟呢。
一个接近脑死亡靠机器维持器官活力的患者,他请杨平会诊什么?这个罗主任搞什么鬼?他这不是请杨平会诊,是在请我会诊。苏教授是什么人,立刻明白怎么回事。
罗主任这是想借这个宝贵的机会向苏教授诉苦,这个患者虽然是公费医疗不差钱,但是住在这里已经三年多,要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本来现在ICU的床位和设备就紧缺,这个患者光是这些救命的机器都得占有好几台,而且需要一直占着,这些机器可都是救命机器,用在这里,其它地方就会紧缺。
可是这种事情,苏教授也不好办,做为院长,其实不仅需要是学术能力强,还要擅长管理,更重要的是处理各种关系,能够长袖善舞。苏教授就是这一类人,可以说他是复合型人才。
“老罗,这个患者我帮你会诊吧,杨教授很忙,你就不要麻烦杨教授。”苏教授现在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就是诉苦嘛,现在随着ICU的发展,他罗主任的人手不够,设备也不够,希望院长可以出面,拨几个人,新购几台设备。
“谢谢苏院长。”罗主任立刻笑颜逐开,苏院长一向一言九鼎,他说帮会诊,那事情就好办得多,他要的新设备,他要的几个博士,很快可以就位。
至于这个患者,说实话他心里明白,苏教授怎么可能去强行干预,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罗主任这一点还是懂。
“那谢谢苏院长。”罗主任立即说。
既然事情有着落了,罗主任也不用让这么多人围在这里浪费时间,于是大家结束会诊。
会诊就这么结束了,怎么回事,杨教授都还没有发言呢?苏教授是搞骨科的,他怎么让罗主任去找他会诊呢?
围在周围的一群博士和硕士们一时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会诊,有人还以为刚刚走神漏听了什么重要信息。
“你刚刚听到杨教授发言没?这个患者怎么治疗?”
“没有呀,我没有听到。”
“究竟怎么回事?”
“不知道呀。”
这些博士硕士们还是太年轻,脑子里只有医学知识,可是他们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今天这个患者会诊了什么?怎么三两句就解决了会诊。
常教授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转,杨平的工作重心也转回到自己的科室。
他对治疗狂犬病的创新也抓紧时间进行总结,其实这次创新也没有做太多的工作,只是将现有的有关狂犬病所有研究理论都理解透彻,融会贯通,然后再联系临床实际,将理论与临床重新进行一次连接而已。
理论是现成的,药物也是现成的,冬眠治疗都是神经科的常用方法,如果将它们都拆分开来,其实什么也没有创新,但是综合在一起居然形成了全新的理论。这也给了杨平一些启发。
回到科室后,杨平想抽空去看看思思,但是病房里没人,护士说思思去了心理科,心理科的白主任正在和她聊天。因为思思年龄还比较小,长时间受病痛的折磨,虽然小姑娘很聪明很坚强,但还是容易对心理造成负面影响,所以杨平定期让心理科的白主任与她聊聊天,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
对一些患者进行心理帮助,尤其是肿瘤患者,完全是有必要的。不仅仅是患者,医护人员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其实也需要一定的心理疏导。但是目前国内不太重视心理疏导,有时候甚至羞于看心理科。
思思过几天就可以恢复上学,这孩子聪明,而且提前学完了小学课程,所以耽误一段时间对学习一点影响也没有,后续的K病毒疗法只需要每次抽空住院几天就行,非常方便。
杨平也去看看赵宇凡小朋友,他进行K病毒疗法后,肿瘤也明显缩小,这些明显的治疗效果让老赵激动得几天几夜没睡觉,绝处逢生的感觉这回让老赵体会到,老赵和儿子、还有隔壁的病友,三个人正在病房里斗地主,斗得不亦乐乎。
这段时间夏书和蔡护士长也很辛苦,他们是实验团队的主要成员,现在思思的实验取得成功,他们也回归科室的正常工作。
杨平自己后面也检查了几次,身体里已经没有发现K病毒,说明已经清除干净,所以他现在也完全不用担心。
爱马仕这段时间从非洲回来后一直没有回去,他三天两头往三博医院跑,简直就是将医院当成他第二个家,整个外科研究所的医生护士跟他是非常熟悉,他不是送水果就是糕点,反正每次总是张罗着给医生护士送吃的。
他去外科研究所也没什么事,就是坐在医生办公室玩,要是有医生有空就跟他聊聊,没人有空也不用理他,他一个人搬一张椅子坐在角落里,或者站在人体骨架面前沉思,每次他待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半个小时左右,不会给大家造成什么麻烦。
这次爱马仕拿着一个皮尺,对着医生办公室里得人体骨架一通测量,时而从不同得角度观察人体骨架,时而皱眉,时而点头,时而摸下巴,而且还拿着手机从不同得角度拍照,时不时记录着什么,医生们也不知道他在弄什么。
杨平从病房出来,回到医生办公室看到爱马仕盯着人体骨架发呆,手里还拿着一条皮尺,忍不住问他:“老王,你这是打算改行学医?”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