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麻豆小说 > 红楼从辽东开始 > 第五百一十一章 万家灯火长明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麻豆小说] https://www.mado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锦州。

    一间院子里,几十文书拨弄着算盘,珠子碰撞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悦耳。

    “宁远去岁由天津发粮,全年合计七万,豆三万,布一万担……”

    “宁远去岁由京师发粮,全年合计六万,豆四万,布一万三千担......”时不时有人唱到,一旁的人下笔如非。

    “绥中去岁由天津发粮,全年合计一万两千,豆两千,布九千担……”

    有计分账的,有计总账的,分工合作,整间院子显得繁忙,送进送出账册的人骆驿不绝。

    忠顺王要离开辽西。

    离开前,把偌大的辽西里头的家当,吩咐属下们盘算的清清楚楚,以便交给后来者。

    交接的细致,不给后来者留下借口。

    年近七十岁的忠顺王,没有打扰众人,悄悄的离开,心中有些不舍,也有欣慰。

    他来辽西时,辽西诸地人心惶惶,军户流离失所,乱成了一锅粥,数年劳心劳力,终于打造了一个稳定又稳固的辽西。

    多年克扣供应北镇的粮饷军兵,如今只籍册上,军户八万户,在册兵丁五万余。

    辽西后方是山海关,境内也遍地的兵堡,可谓固若金汤,哪怕是金江军来攻,辽西也有防守之力。

    “王爷。”

    总兵刘英,赵雍,参将李坚……守备朱振杰,宁隆雄等数十位将领,见到忠顺王进来,纷纷起身相迎。

    年近七十岁的忠顺王,一向严厉的面孔,终于露出了温和的笑容,径直坐到主位。

    “本王不日即离开辽西,盼诸位同仁再接再厉,上为圣人,下为百姓,上下一心,齐心携手,以报国恩。”

    “喏。”

    众人拱手应道。

    在场不论是谁,可能有不满忠顺王的人,但是绝对没有人会不满忠顺王的能力。

    刘英作为资历最老的总兵,主动上前向忠顺王磕头。

    在他的带领下,屋内跪了一地,表露对忠顺王的恭敬和尊敬。

    当年的辽西连连吃败仗,形势危机,多少人暗中联络蛮族,又有多少人悄悄投靠平辽侯。

    明面上朝廷的辽西,实际上被参透成了筛子,谁都能调动辽西,影响辽西将领。

    朝廷的钱粮是有数的,此处多用了一分,另外一处就少了一分。

    只有忠顺王有本事从朝廷要来钱粮,也只有他有本事,从京城发出的钱粮,至少有八成落到辽西。

    同样,也只有他的强压下,八成的钱粮,至少有六成落到了前线将士。

    扭转辽西颓废之风气,非忠顺王不可。

    “我知道你们有人心里骂本王,恨不得本王早日离开辽西,就盼着本王走。”

    忠顺王对众将没有客气。

    刚来辽西时,他对人和善,随着他对辽西掌控的越深,态度也越发的严厉。

    唯德才是举,从来不任人唯亲。

    哪怕是从国内带来的人,也都是才能十足,例如图门,反而是他自家子弟没有提拔。

    ….一心为公,除了公正还是公正。

    没有人不佩服忠顺王。

    忠顺王不是偏激之人,在辽西没有把事情做绝,既照顾了实情,也推动了政务。

    数千辽西军在国内剿匪的功绩,也是间接证明了辽西军这些年的变化。

    而且辽西军从来就不是弱军。

    大周军队耗费钱粮最多为九边重镇,是大周精兵所在,而九边重镇中辽西镇为第一。

    耗费钱粮最多的辽西军,战斗力理应最强。

    四千辽西铁骑,在国内打出了辽西军镇的威风,也让朝廷诸公知晓,泼天般的钱粮并没有浪费。

    忠顺王舍不得辽西。

    不是因为他舍不得权利,如果为了私利,他早就把自家子弟提拔了起来。

    正是因为他的公正,所以疑心深的侄儿皇帝,没有过多猜忌他。

    辽西是他多年来的心血,好不容易有了今日之功,他希望后来者能保持下去。

    同样。

    他严厉的告戒诸人。

    “本王哪怕离开了辽西,一样会辽西,谁敢为非作歹,苛刻军士,破坏辽西的局面,本王绝对不放过他。”

    “末将不敢。”

    众人回道。

    不久。

    忠顺王的行驾,出山海关回京城面圣。

    ……

    京城。

    司礼监掌印太监夏守忠,总理内廷都检点太监裘世安,一等伯牛继宗,一等子侯柳芳,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一等子侯孝康,庶吉士陆仲恒……

    一众文武勋贵太监,受皇帝之命,出城二十里迎接忠顺王行驾。

    年近七十岁的忠顺王,宝刀不老,声音洪亮,让人震耳欲聋,令人们啧啧称奇。

    “辽西有今日之局,全耐忠顺王之功也。”

    夏守忠权势渐大,但也不敢得罪忠顺王,反而讨好对方,一脸的谄媚。

    忠顺王连忙推诿。

    “非本王一人之功,幸有朝廷诸公的操持,才有本王放手施为的底气,是皇上圣明,朝廷之功。”

    “虽然如此,也只有王爷才能把辽西整治今日之风气。”

    一等伯牛继宗不以为然的说道,当着文臣们的面,极力抬高忠顺王。

    忠顺王没有掺和。

    周朝百年来将权经历着起起落落的发展过程。

    大周初时。

    总兵官以武爵充任,统领节制所在地区的都司卫所军队,并有督屯筹饱、管理马政、整饬城防器械、参奏文武官员、过问军人司法等职掌,权力广泛且高崇。

    例如贾府所任京营节度使。

    太上皇登基后,总兵权力逐渐被督抚、巡按、御史、司道、郎中等文官所分解。

    到了太上皇退位,幕后控制朝以后,总兵所剩的职责主要是统兵作战。

    明确规定“如经略边务,随宜调度各镇将官,相机战守,此总督之职守也;整伤兵备,训练兵马,督理粮草,抚恤士卒,此巡抚之职守也;整饬兵备,申严号令,振作军威,相机战守,此总兵之职守也”并受节制、监督于督抚。

    ….到了皇帝亲政时,对勋贵更加严厉,文官彻底从勋贵手中夺权,有实权的勋贵寥寥无几。

    巡盐御史林如海的流放,王子腾的闲置等。

    可惜时也命也。

    随着国内战事愈加频繁,勋贵的权力逐渐恢复,有的将领更不听文臣节制。

    例如锦乡侯府的北镇节度使。

    更有他忠顺王是勋贵中的领头人物,反而从文官手里夺回了辽东经略一职。

    文官和武将争夺权力,越来越激烈。

    忠顺王选择了退让。

    他的继任者,新任辽东经略就是文官出身,之所以如此退让,是希望缓和文武之争的局面。

    同时内心也担忧。

    随着武夫权力越大,对军队的控制越强,不加以节制,长此以往不利于朝廷。

    有了一个平辽侯,他不想看到第二个平辽侯的出现。

    当年就是因为金州不受督抚节制,导致平辽侯越来越跋扈,朝廷养虎为患,才有今日之难。

    如果不是勋贵史鼐的放任,而是辽东经略一开始乃文官魏毅的话,魏毅绝对不会任由唐清安独掌金江镇。

    唐清安能成为金州独夫,勋贵史鼐功不可没。

    勋贵们希望忠顺王偏向他们,文官们冷眼旁观,最后见忠顺王不冷不热,没有响应勋贵们的态度,部分官员才对忠顺王的态度缓和起来。

    忠顺王内心长叹。

    国事如此形势,而党争越发激烈,不以国事为重,以权斗为重,久离朝堂的忠顺王,心中只觉忧虑。

    忠顺王进京只有一件事。

    治辽。

    治辽。

    治辽。

    “平辽侯有十罪。”

    忠顺王在皇上御前,坚定的说道。

    “一罪擅权横恣”

    “二罪虚兵冒饱”

    “三罪任用私人。”

    “四罪贿赂权贵,勾结文臣。”

    “五罪侵害朝鲜。”

    “六罪擅启边衅。”

    “七罪要挟无已,居奇货于辽东。”

    “八罪秘连海外。”

    “九罪欺君罔上”

    “十罪造势拟反”

    皇帝看着满头白发的皇叔,不等他感慨,就听到皇叔的弹劾,一时间不知所措。

    平辽侯孤悬海外,听调不听宣已是双方的默契。

    朝堂里有人反对平辽侯,也有人支持平辽侯。

    认为今日之国内时局叛乱不止,不应激反平辽侯,反而应该拉拢他,并且平辽侯从来没有糜烂边关。

    如果是一边倒的反对平辽侯,朝廷早就定下了调子,但正因为不少人否定,所以朝廷对金江镇一直没有统一的口径。

    当初蛮族势大的时候,都有人认为应该诏安老奴,获得了不少支持。

    比起蛮族,支持平辽侯的人更多。

    京城的勋贵和大臣不提,只地方上为平辽侯说话的声音就不小,特别是江淮和金陵。

    ….而朝廷分身乏术,国力疲软,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只要平辽侯不做乱,暂时不搭理他。

    留着下一代人去解决,平辽侯才能高,威望高,下一代却不一定能维持住金江镇。

    说来说去,根本原因就是无力应对,而采取妥协之策。

    忠顺王在皇帝的面前,刺破了幻想。

    “金江镇北控草原,难挟朝鲜,东制奴儿干,麾下兵士十馀万,辽东人人只知平辽侯,不知朝廷。”

    “今日不反,他日必反,等唐清安反时,则悔之晚矣。”

    忠顺王坚定的说道。

    只知平辽侯,不知朝廷。忠顺王这句话刺痛了皇帝。

    “冯阁老去职时,曾跟朕言,要治辽,先治内,不先解决流民,则不能治辽。”

    皇帝感叹道。

    “乱民连绵不绝,每当朕收到捷报,以为要平息乱民时,要不了数月,又起新患。”

    “去年一岁,朕竭诚以待,万事以剿贼为要,十馀万精兵围川,一年之功已见成效,皇叔整顿辽西有功,今日续整三大营,当皇叔功成之日,就是治辽之时。”

    “闻唐清安麾下十馀万大军,朕当汇聚全国五十万精兵入辽,到底要看看能不能治辽。”

    忠顺王欣喜不已。

    侄儿虽然性格不坚,但是并没有成为享受之君,在忠顺王眼里,已经是明君了。

    辽西五万余精兵,三大营五万精兵,山海关还有两万浙兵川兵,合计十三万。

    京畿,陕西,宁夏,固原等八边,以及四川各地精兵十馀万,在招募乡勇十馀万。

    五十万大兵荡平金江镇,自此全国止戈,修生养息十年,赢来太平盛世。

    “皇上圣明,臣必万死不辞。”

    忠顺王动容道。

    离开皇宫后,忠顺王一日设宴请各路勋贵,一日设宴请各路文臣,极力缓和两边的矛盾。

    成效不提,但是忠顺王的心意,众人都看得见。

    贤王。

    忠顺王带着偌大的名声到了天津赴任。

    龙山大营、来山大营、天津大营,各地卫所兵堡。

    周出元,左立先,吴兆元,赵洪范,王亢大小将领数十名,早已到天津总督衙门迎候。

    整个院落挤满了人,不光有将领,还有总督衙门的官员,图门也在其中。

    忠顺王穿着王袍,缓缓的从屋中踱出。

    “参见王爷。”

    众人跪了一地。

    “本王,奉旨督办三大营,查办天津,山东军务之事。”

    忠顺王气场十足,人们只闻其声,其心恍忽,升起压力,无人敢出言。

    有今日之威望,不只是因为忠顺王是皇帝的叔叔。

    一步一个脚印,做事细无巨细,才有今日之功,万人敬佩,而其身份,更是锦上添花。

    忠顺王抵达三大营,代表着朝廷的重心,也转移到了三大营。

    “三大营军务一日未清,本王一日不离三大营,誓与军务相始终,短无终止之理。”

    ….治政先治人,治人先治风。

    军中积弊诸繁琐事务,于忠顺王内心了如指掌,经验深厚手到擒拿。

    风气如此,人人都不愿主动让出自己到手的利益。

    大家都这么做,凭什么自己不拿。

    自己不拿,大家都拿,不但让人笑话,独自吃亏,还得罪上官和同僚,举步艰难。

    这就是恶风之弊。

    不除恶弊,人心难正,人心不正则万事皆空。

    院中乌压压一群穿着官服的人们大气不敢出。

    谁都有把柄,有了把柄心中则底气不足,面对一身正气且权势熏天的忠顺王,犹如老鼠见了猫,天然的矮了一截。

    既如此,就会心生畏惧,有了畏惧,就不敢抗拒,唯唯诺诺毫无胆气接话。

    老迈又精神气十足的忠顺王,坚定的看着下属们。

    他能治好辽西,就能治好三大营。

    图门内心激动不已。

    犹如儒家之理,人有精神追求,精神的满足,比物质的满足更让人忘我。

    自己不就是拜服于忠顺王的人格魅力,多年来任劳任怨,为忠顺王鞍前马后。

    “不论是为了光宗耀祖,还是望百姓万家灯火长明,诸位当与本王齐心协力,当不负国恩。”

    忠顺王说道。

    “喏。”

    众人齐声应承。

    .

    键盘战斗家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