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麻豆小说]
https://www.mado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行人先来到了泰山脚下的岱庙。整个建筑群以一条南北向的纵轴线为中心,均衡地横向扩展。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遥参亭大殿、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中寝宫、厚载门。
夏先衍并未用神识探查灵源,仅仅站在灵源之地的边缘,那股无形却磅礴的气势便如汹涌浪潮般扑面而来。
抬眼望去,周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泉仿佛都被岁月镌刻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脚下的土地,仿佛能隐隐传来历史的回响,那是古老仪式与传统习俗所沉淀下来的厚重韵律。
灵源的孕育而生,让每一丝空气里都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仿佛是由无数先人的智慧与才情交织而成。
让夏先衍感受到了这片灵源之地所承载的文化底蕴是何等的深厚与炽热。
踏入岱庙,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老的岁月。从正阳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宏伟壮观的天贶殿,它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大殿气势恢宏,重檐歇山式殿顶,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白石雕栏环绕四周,尽显皇家威严。
天贶殿是岱庙的主殿,也是华夏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
。采用
“九五”
之制的黄琉璃瓦庑殿顶建筑形式,为华夏古代礼制建筑的最高等级
。
走进天贶殿,一幅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令人震撼。这幅壁画高
3.3
米,长
62
米,描绘的是
“泰山神”
出巡的盛况。
以宋真宗封禅泰山的场景为蓝本,绘制了泰山神出巡与回銮的壮观场面。
画中的
630
多个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还有各类珍禽异兽、山石树木、宫殿楼阁等,构图严谨,疏密相间,气势磅礴,笔法流畅,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绘画技艺之高超,这是泰山人文景观之一绝。
离开天贶殿,来到汉柏院,这里弥漫着一股古朴而神秘的气息。相传院内的汉柏为汉武帝元年封泰山时所栽植,虽历经千年风雨,现仅存五株,但依然老枝虬丫,苍劲挺拔,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是岱庙又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接着参观了位于东路末端的铜亭,又名
“金阙”,它是华夏屈指可数的珍贵铜铸大型建筑之一。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原在泰山顶峰碧霞祠内,1972
年移至岱庙内。铜亭长
4.4
米,宽
3.4
米,造型端庄浑厚,铸造工艺极为精细,全身上下没有一颗钉子,反映了华夏古代冶炼技术和翻砂工艺的高超水平。
漫步在岱庙中,随处可见各种碑刻与石刻,它们犹如一部部史书,记载着岱庙的历史和文化。这些碑刻涵盖了从秦汉到现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既有帝王将相的封禅祭文,也有文人墨客的诗词佳作,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岱庙始建于汉代武帝时期(前
140
前
87
年),初名泰山庙。
武周时期(690705
年),武则天命人将其移建于今处。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六月初六有
“天书”
降于泰山,宋真宗于次年兴建天贶殿。
雍正七年(1729
年),清廷重修泰山庙,改称岱庙
。期间历经多次毁坏与重建,现今建筑大多翻修于
1949
年至
2004
年间
。
从岱庙出来后,一行人来到一天门,夏先衍看了看上山的游客,因为临近春节,少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多了一份宁静。
夏先衍没再偷懒,而是决定沿着登山路爬上去,也正好可以看一看沿途的历史遗迹。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之称。
泰山形成于新元古代和古生代,在
3000
万年以前基本形成现在的模样
。在远古时期,泰山就已成为东方部落的重要祭祀场所,是人们心目中的神山,大汶口文化时期泰山便备受尊崇。
泰山相伴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传承历史,集国家兴盛、民族存亡的象征于一身,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东方文化的缩影,“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
泰山山体上既有寺庙、宫、观等古建筑群29处,古遗址128处,还有大小碑碣、摩崖石刻2000余处。这些历史文化遗迹见证了华夏民族的悠久历史。
泰山自古被视为“圣山”,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据《史记》记载,上古时期的帝王如黄帝、尧、舜等都曾登泰山封禅,向天地汇报自己的功绩。此后,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等多位帝王也都纷纷效仿,举行盛大的封禅大典。
自秦始皇起至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具体记载的有六位),另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封禅大典起源于华夏古代的祭祀文化,早在西周时期,封禅就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
封,意为祭天,通常是在高山之巅筑坛祭天;而禅,意为祭地,通常是在平地上进行。
这一仪式不仅是对天地的崇拜,更是统治者权威的象征。泰山因其巍峨雄伟,给人以自然的敬畏感,被视为“天下之宗”,成为进行封禅的理想之地。
准备阶段,帝王在决定举行封禅大典后,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选定吉日、准备祭品、修建祭坛等。
祭天阶段,帝王在泰山之巅筑坛祭天,向天地神明汇报自己的功绩,祈求国家安宁、五谷丰登。祭天仪式中,帝王会穿上特制的礼服,进行庄严的祭祀仪式。
祭地阶段,在完成祭天仪式后,帝王通常会前往附近的梁父山或其他地点进行祭地仪式,祭告大地神明,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开启了帝王封禅泰山的先河
。秦篆碑是泰山较早的着名碑刻之一,李斯书始皇二世颂德文。
自秦始皇之后,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等帝王也曾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尤其是宋真宗时期的封禅之举颇为宏大。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天书”
降临于泰山。次年,宋真宗亲自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并在岱庙兴建天贶殿。
然而,正是由于宋真宗的封禅行为,致使后来的皇帝再也没有亲自前往泰山进行封禅。
在
1004
年,契丹大举入侵宋朝。宋真宗亲临前线,使得士气大振的宋军占据了上风。尽管局势对宋军有利,但宋真宗仍与契丹订立了澶渊之盟,即宋朝每年向契丹提供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这样的城下之盟在历朝历代都被视为较为耻辱之事。可宋真宗却认为自己使百姓免于战争之苦,于是在
1008
年进行泰山封禅。自此之后,便再也没有皇帝愿意前往泰山封禅了。
道教视泰山为神仙所居之地,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泰山上的碧霞祠是道教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
佛教在泰山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山上的普照寺、灵岩寺等古刹名寺建筑宏伟,香火旺盛。道佛两教在泰山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泰山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
泰山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与精神寄托,孔子
“登泰山而小天下”
的感悟流传千古,儒家思想也借泰山而进一步弘扬。众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他们留下的大量诗词歌赋、碑刻摩崖,如杜甫的《望岳》等佳作,为泰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学艺术气息,使其成为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历经岁月的更迭,泰山见证了无数朝代的兴衰变迁,无论是战火纷飞还是太平盛世,它始终屹立不倒,默默承载着华夏民族的记忆与情感,其历史价值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华夏大地之上,供后人敬仰与缅怀。
夏先衍率众人沿着蜿蜒山路如履平地,半小时后,登顶玉皇顶。因为灵源润泽整座泰山山脉,结界之内形成了独特的气候,春意盎然的温润气息弥漫在山间。
进入冬天的泰山开始与雪无缘了,高空的雪花尚未触及山体,便已被无形的暖意化为丝丝细雨。这般气候变迁,催生出山间云雾的盛景,
极目远眺,连绵的山峦似汹涌澎湃的波涛,奔腾不息地向远方延伸,直至与天际相融,那一抹黛青之色在云海的缭绕下,若隐若现,如梦如幻。
云海翻腾,如棉絮堆积,如波涛汹涌,时而将群山包裹,只露出几座尖峰,宛如海中仙岛;时而又似轻纱薄雾,缥缈地在山间流动,给这巍峨的山川增添了无尽的灵动与神秘。
脚下,峭壁?f岩险峻陡峭,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与泰山的坚毅。俯瞰四周,来时的蜿蜒山路隐匿于葱郁的山林之间,登山的人群如蝼蚁般缓缓移动,在这浩瀚天地间显得如此渺小。
此时的泰山灵气通天接地!
他展开神识看到,泰山巍峨耸立,其周身灵气仿若实质化的霭霭祥光,丝丝缕缕地向上空蒸腾而起,似要冲破九霄,又绵绵密密地向大地深处渗透蔓延,仿若与大地的灵脉紧紧相连。
每一寸山石、每一株草木都似被这浓郁灵气所浸润,焕发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机与神韵。
夏先衍仰首凝视着这灵气奔涌不息的盛景,面上满是惊叹与敬畏之色,不禁感慨道:“好一座洞天福地!”
“咦!”他不禁轻呼出声,心中一阵讶异,因为就在刚才那一瞬间,他分明感受到了灵源之地边缘有灵脉!
经过一番仔细地观察和感知,他最终确定这股灵脉的源头来自于正北方,并与泰山灵源之地紧密相连。
而这条灵脉延伸的方向竟然直指泉城的南部山区。此时的夏先衍明白了为何这里的泉城的泉能够形成如此规模宏大、灵力充沛的灵脉。原来,这其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泰山灵源的滋养和影响。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