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麻豆小说 >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 第451章 再议教育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麻豆小说] https://www.mado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南京大学是刘升一力主张开设的,大学的种种规章条例、教学办法等,自然也是他仿照后世大学一些进行适应性修改后形成的。

    虽然目前南京大学的规章制度、教学办法等未必都实用,但至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若真发现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将来再更改就是了。

    另外,因为没有相应的学校教育体系,可以预见,未来数年内南京大学的学生都得靠特招和自主招生考试来获得。

    特招生的成份很复杂。

    如这头一次,既有郑森这样昔日军阀加的子弟,也有刘升点名招录的姚启圣等人,还有地方举荐的贤才,等等。

    当然,特招生只占南京大学新生的一小部分,不会对新生质量造成多大影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抛去盘踞在东北的清虏不谈,大??收取大顺和西南明朝残留势力地盘都是这两年之内的事。天下将要重归一统,刘升大部分精力自然是转移到了内政上。

    内政以财政为要。

    而除了财政,教育也是刘升颇为在重视的一方面,因为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布局宜早不宜迟。

    在南京大学开学前的几日,刘升便召集吏部、财政部、礼部的主要官员,在文华殿召开了一次教育专题会议。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会议一开始,刘升便定下了调子。

    “至于如何改革,这里有一份文件,诸卿可以看一看。”

    随着刘升示意,秘书处的文员将一份份文件发放到了与会的众臣手上。

    李长文、钱谦益、钱运生等接过文件,就坐着认真翻看,并无意外之色。

    因为这种将所议之事或欲行之政制定成一份份文件、册子给臣工们了解的事,刘升并非第一次做,而是干过好多次了,几乎形成了惯例。

    一般都是刘升有了什么主意,或下面提起一件什么事,然后刘升召集李长文等军机大臣开小会,并提炼出一些会议议定的主要内容,再由秘书处拟写为文件、册子,最后放到更大的会议上,给更多的相关官员了解、讨论。

    一般在大会上,官员们是难以改变文件上的核心内容的,多是提出一些补充、改良或不大的纠正意见。

    这次教育专题会议显然也是如此。

    文件上内容不算太多,又是印刷的,蒋德?很快便看完。

    根据这份文件,刘升所说的教育改革主要分为两方面。

    其一是实行义务教育,其二是着手将现有的教育资源向学校体系修改、整合。

    “义务教育”虽是个新词,但在这次教育改革中却算是比较容易落实的。

    因为刘升暂时只准备在应天府、顺天府、汝宁府、义阳府、南阳府这五府实行三年义务教育。

    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义务教育所需经费主要由地方官府承担,大??朝廷虽然也会拨款,但至多占据该地义务教育的五成,甚至更低。

    试行三年义务教育的五府中除了南阳府、顺天府,其他三府都是比较富裕的。

    选顺天府,是因为顺天府毕竟是北京所在,拥有特殊政治意义,且如今百姓不多,即便实行义务教育,也不需要太多经费。

    至于选南阳府,则是考虑到南阳勉强也算半个龙兴之地了,而且南阳府百姓也不算多。

    非要说落实义务教育中有什么难点的话,那便是其要求女孩入学了。

    蒋德?虽然信天主教,可看到这一条是也不禁皱眉。他倒不是反对女孩入学,而是觉得这一条会很难落实。

    甚至,就连“五岁至十岁孩童必须入学”这最核心的一条,落实起来都有不小的困难。

    蒋德?虽出自士绅之家,但到底五十几了,见得多,知道在穷苦人家中,可能四岁大的孩子就帮忙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杂活了,十岁孩子更是可能当半个大人用。

    义务教育虽然不收取学费、书本费,却让百姓家少了一点劳力,还需供应孩子一日三餐,无疑会加重百姓的负担。

    虽说应天府等五府并非穷困之地,但肯定也有不少穷苦人家,这些人家未必肯让孩子接受义务教育。

    当然,相较于试行义务教育,对旧有教育资源的整合、体系的改革无疑更加复杂些,难题更多···

    “关于教育改革的这份文件诸卿都看完了吧?有何想法,都可道来。”

    刘升洪亮的声音回荡在文华殿中,一众大臣都抬起了头来。

    却一时没人说话。

    见此,李长文只好开口道:“陛下,试行三年义务教育之事,只要朝廷及地方财政可以支持,便没有大问题。

    倒是教育改革的第二条,涉及前明诸多学校及地方读书人的利益,需多番考虑,完善策略,方可施行。”

    刘升闻言看向钱谦益、王铎、蒋德?,道:“礼部对前明学校之事应该了解吧?不如便给诸位讲一讲。”

    钱谦益本就希望在刘升面前多表现,前明教育、学校之事又恰是他所了解的,当即便起身说道起来。

    “启禀陛下,前明学校主要分为官学与私学···”

    作为曾经的探郎,大明的礼部侍郎,钱谦益确实对大明的教育体系、学校制度等非常熟悉。

    他又有不错的口才、深厚的学识,一番讲解,上至刘升,下至各部郎中,都对这发面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了解。

    朱元璋当年也是颇为重视教育的,因此大明在洪武年间,便开始兴办官学。

    乡村有社学,州县有县学、州学,再往上还有府学,最上面则是南、北国子监。

    但社学并非强制开设,明廷和地方官府也没有划经费,全靠乡绅、地主去办,所以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并且很快为私塾所取代,或者说从来就没有胜过私塾。

    大明的地方官学遭遇也差不多。

    因为在明朝选才制度成熟后,科举几乎成了进入官场的唯一道路,所以读书人也都以科举为目标。

    地方官学虽然有些福利待遇,但在师资及教育成果方面往往比不上私学也即是各种书院、名师。

    所以到了明朝中晚期,大多数地方官学几乎成了摆设。

    比如一地县学,若遇到能干、有名气的教谕,或许还有几十个学生撑场面;若是遇到庸碌无能之辈,县学空无一人是常有之事。

    明廷也曾数次打击私学,尤其是书院,因为书院不禁侵占了朝廷在教育方面的权利、威信,往往还是学子、官员结党之所在。

    然而,哪怕明令禁止办学院,效果也只是一时的。更别提,明朝的政策往往因阁臣、皇帝的改变而改变,无法坚持下去。

    所以,纵观明代教谕,大多数时候私学都压过了官学···

    钱谦益讲完,其他官员还在思考,刘升便在微微沉吟后总结道:“如此说来,前明私学之所以兴盛,官学之所以衰败,归根结底是因为明廷皆以科举取仕?”

    听到刘升这话,不少大臣都一愣,钱谦益更是在一愣之后面色发白。

    他万万没想到,刘升竟从他对前明官学、私学的一番介绍中,总结出了这么一句话来。

    早在去年商议如何举办乡试时,钱谦益就知道刘升有意改变科举取士的制度。

    但刘升此前并没有在众多官员面前公开这种想法,今日算是头一次。

    若今日之事传出去,天下读书人岂不要误以为是他钱谦益引得刘升冒出如此想法的?

    这样的话,他必然更加遭士人仇恨。(本章完)喜欢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请大家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