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麻豆小说 >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 第103章 李夫子劝婚,筹备海盐厂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麻豆小说] https://www.mado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小李村。

    李长文亲自锁上院门,紧了紧肩上的包袱,对女儿笑着道:“别看了,以后有的是机会回来。”

    李灵菲看着生活了十几年的小院,还是依依不舍。

    “爹,俺们真要去投靠义军吗?”

    李灵菲过完年便十五岁,自五岁开蒙后,便随李长文读书。

    除了一些明代女子读书的必读物,如《女诫》、《内训》、《女论语》、《女孝经》等,她将李长文的其他藏书也读了个遍。

    这些书中又以四书五经及相关精义为主。

    所以,李灵菲虽年少,却因为没怎么出门行走,反而颇受儒学思想影响。

    心里总觉得投靠所谓义军不太好。

    若非此事是李长文决定的,且那日官兵祸害小李村也让她见识到大明官方的黑暗,恐怕她都不会对刘升等用“义军”这个称呼。

    李长文示意家中一对老仆牵着骡子走在前面。

    这才回答道:“灵菲,你心里对为父的选择有疑虑,是因为见识太少。等你见多了外面的事,就知道为父为何加入义军了。

    另外,义军营地是个新奇的地方,相信你去了之后会喜欢上那里的。”

    李长文这番话,成功勾起了李灵菲对“义军营地”的好奇心,对小院的不舍也少了些。

    这一去,李长文也不知要在北美那边待多久。

    虽然小李村挺近,可他肯定不能总麻烦刘升送他进出。

    所以,此番回去将田地都佃给村民耕种,他则带着女儿和一对老仆、一头骡子,准备搬到华初营去住。

    他知晓刘升下午的行程,便先到大水瓶寨与刘升汇合,顺便也拜访下义军中的二把手,红娘子。

    “李长文拜见首领,见过红指挥。”

    在寨城内的原百户官衙中,李长文见到了刘升、红娘子,很正式地见礼。

    红娘子虽已不是义军首领,可见义军得到读书人主动投效,仍很高兴。

    此时甚至有点不知所措。

    “李先生不必跟俺客气,快请坐。”

    刘升也笑着道:“李先生坐吧,我们聊一聊——红娘子可是对你今早出的计策赞不绝口呢。”

    接着,三人就在这厅中围绕着义军各方面的事畅聊起来。

    李灵菲站在李长文身后,一会儿看看刘升,一会儿看看红娘子,只觉得世界观受到很大的冲击。

    她虽然听闻过一些奇女子的故事,却是头回真正见到红娘子这般人。

    从小被人贩子拐卖,却被杂技班主所救,收养授艺,进而成了绳技艺人。

    然后便风云际会,造反杀官成了义军女首领,带领数百上千人冲州过县,杀富济贫!

    想想就不可思议。

    刘升这位义军首领,也与她想象中不太一样。

    高大雄武就不说了,其谈吐见识竟然能让爹爹都敬佩不已,当真是稀罕。

    这样的人造反,怪不得能打得官军丢盔弃甲,一败涂地。

    ···

    李长文来到大水瓶寨后,与刘升、红娘子聊了近半个时辰,然后又一起游览了大水瓶寨。

    自从义军把控大水瓶寨后,李长文便没来过。

    之前他总听村里百姓说寨中变得多好,原本还有些不太信,今日一见,才发现村民所言丝毫没有夸大。

    首先,寨城街面比以前不知干净了多少,道路也都经过修整。

    田地间的沟渠也都修葺完善,只待一场豪雨,便能让寨内外焕发勃勃生机。

    最主要的是寨中百姓精气神,明显比以前提高了一大截。

    望之,便给人一种生活有奔头的感觉。

    游览到最后,他问了问,才知道各种政令虽是刘升拟定,可却是红娘子落实的。

    心里不由对红娘子这个原义军女首领评价更高一层。

    待回往刘家寨的山路上,李长文却不禁靠近刘升,悄悄说了这样一番话。

    “红娘子却是奇女子,恐怕便是未遇到首领,她也能做出一番大事来。”

    刘升笑道:“先生真是好眼光啊,都能当算命先生了。”

    “首领说笑了。”李长文先谦虚了句,随即话语一转道:“可她毕竟是义军原首领,太过能干,并非好事。

    俺听首领之前说,扩军之后,有两位营主官、一位副官,都是红娘子的结义兄弟?”

    “没错。”刘升点头,“便是北美几大营地的后勤总管闫远山,也曾是红娘子心腹。”

    “首领可真是心大啊。”李长文先是有点阴阳地感叹一句,随即道:“红娘子毕竟是女子,首领可曾想过,有朝一日,她嫁给他人,会对义军内部造成怎样的影响?”

    刘升看了李长文一眼,微笑着道,“大概影响不太好。”

    “首领既然知道,就该早做打算。”

    “先生认为我该如何打算呢?”

    李长文停下脚步,看着刘升道:“既然首领也尚未娶妻,何不就娶了红娘子?

    如此义军内部便成铁板一块,再无分裂之忧——至少前期是如此。”

    “哈哈哈,”刘升畅笑起来,“先生还说不配当算命先生,我心里做好的打算,竟都让你说出来了。”

    李长文微微惊讶。

    随即又恍然,觉得以刘升的聪明才智和决断力,想到娶红娘子以完全稳固义军内部很正常。

    然后他便道:“首领既有此打算,便请早早行动,免得出变故。”

    刘升道:“我这不是一直在忙吗,等等吧,等到过年左右,上下都清闲了些,便请先生帮我去下聘礼,如何?”

    “此乃属下之荣幸!”

    ···

    将征募乡勇协助运粮的事交给红娘子,刘升便没多管了。

    只不过,红娘子每晚仍会通过对讲机,将事情进度跟他汇报一番。

    总体来讲,各村寨还是比较配合的。

    毕竟之前被义军扫过一次,不久前义军又击败了三千余官军,对乡绅地主乃至普通百姓都产生了很大的震慑。

    另外,义军毕竟是征募,是给粮食做报酬的,虽然只有一斗,却比官府强征乡勇好多了。

    若遇到官府强征,不仅没报酬,还要自备口粮。若是死了,连个抚恤都没有,别提多凄惨。

    如此情况下,红娘子在请示刘升后,干脆一口气征募了一千名乡勇,又租用了不少两轮车、独轮车、骡马。

    再加上刘升派给她的一千名难民青壮及众多驴骡、车辆,一次便能运送一万石粮食。

    都不输于刘升上次从确山带回两万多人时的运输力了。

    刘升已经决定,秋收结束后,先取汝阳及汝水上游几县。

    到时确山便会是义军的前进基地,战后则成腹地。

    所以,确山那边的粮食只需运回四万石即可,余下两万多石便留着当做将来的军粮。

    如此一来,运粮大队跑四个来回,用大半个月的时间,便能完成运粮任务。

    刘升这边,却是在选拔、编练新兵的同时,着手建立盐厂···

    十月初一。

    杨万永带着一家五口,随义军迁入这个被称作北美的地方已经四天了。

    他本是西平县富农,有田地几十亩。

    几年前在开封府跑商,曾被卷入过流寇队伍,过了一个多月的惊险流寇生活,才侥幸脱身,逃回家乡。

    见识过战乱的恐怖,他更想好好日子。谁知天灾加人祸,让他不得不离乡逃难。

    老爹老娘六十几了,故土难离,也不愿拖累儿孙,便选择待在家中等死。

    他带着发妻和三个儿子上路,原本准备了些盘缠,计划中至少可以走到信阳的——只要出了河南,进了湖广,说不定就有活路。

    谁知离开西平县没多久,就遭遇一伙饥民组成的匪寇。

    一家人虽拼命逃了出来,干粮、盘缠却几乎丢尽。

    只能一路乞讨去汝阳,希望可以在府城得到救济。

    好不容易到了汝阳,却发现汝阳城外饥民数万,官府根本赈济不了。

    杨万永便趁着家里人还能走,继续南下。

    到了确山县城附近,发妻和小儿子身体几乎都要到极限。发妻更是饿出病来,无法再赶路。

    于是,只能靠着确山县衙三日一次的粥汤赈济,再找些草根、树皮、虫蚁熬煮,勉强活命。

    眼见发妻就要先一步饿死,义军攻占了县城,让杨万永看到了活命的希望。

    之后的事虽跟他想的有不小出入,可最终结果却更好。

    这伙来自天目山的义军与杨万永城呆过的流寇队伍很不一样。

    他们没有放饥民进城,没有让城池化作血与火的地狱。

    反而真正控制了确山县城。

    之后又以极好的办法赈济饥民,并且允诺带他们去山中开荒,不让他们饿死。

    杨万永和其他饥民一样,在一连几日的高效赈济中,对义军产生了足够的信任。

    所以,当义军带着他们进入了天目山,说只要通过一个山洞就能抵达一处土地肥沃的福地时,很多人都选择相信。

    杨万永虽有所怀疑,却依旧选择相信这支义军,相信那位办事极有章法的刘首领。

    之后的经历比戏文还不可思议,却也证明他们对义军的信任是正确的。

    甚至可以说,他们都是有福之人,才能遇到义军,才能来到这处福地。

    出于这种认识,过去几日,杨万永作为管带五十户难民的队长,不仅将自家窝棚搭得坚固结实,还让队里其他几十户难民也都搭好了窝棚。

    今早起来,杨万永原本以为是要集合了队伍,去伐木或者垦田的。

    谁知五个小队的青壮一到齐,大队长就宣布了一个听起来不太妙的消息——

    “首领要从俺们华左、河西两大营征募五百户人家,到海边去制盐,哪家若愿意去,便来主动报名!

    若是主动报名的不到五百户,上面就要把名额均摊到每个大队、小队里!”

    听到这里,原本还算安静的队伍顿时嗡嗡地议论起来——

    “制盐?那不就成了传闻中的灶户?”

    “啥是灶户?”

    “就是大明那边专门给朝廷煮盐的人家——俺们家乡之前就逃过来一个灶户,说是过得可惨了,一年到头都在收集柴火煮盐,结果还是全家饿死。”

    “盐恁贵,煮盐的灶户还能全家饿死?”

    “那谁知道呢?”

    “···”

    受大明那边的情况影响,很多人听说制盐人就是灶户,都紧张害怕起来。

    他们虽然质量大多是贫农,可到底也是正经民户,只要年景好,日子也是能过下去的,可比灶户强多了。

    如今迁徙到这福地来,如何又愿意沦为灶户?

    杨万永也皱起眉头,露出担忧之色,暗想:莫非那刘首领故意骗他们来这里,就是为了逼他们当灶户?

    灶户他也见过,日子确实过得苦,好些人二十几岁,手脚便都烂掉了。

    眼见人群议论声越来也大,甚至骚动起来,大队长才意识到他刚才一番话引起了很大误会。

    忙高喊道:“安静!安静!大伙儿别误会了,给义军制盐,待遇可跟大明那边的灶户、盐户不一样!”

    人群虽然安静了些,却没完全静下来。

    杨万永眼见大队长又气又急,却一时压不住吵闹声,便高声问:“大队长跟俺们说说,给义军制盐的待遇,如何就与大明的灶户不一样了?”

    他声音很大,在大队里也有些威望,顿时让人群更安静了些。喜欢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请大家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