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麻豆小说]
https://www.mado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但是呢,这位大将军要是生气了或者太累了,也会闹脾气,这时候咱们就得想办法哄哄它,比如通过针灸来给它“按摩按摩”。岐伯还提到了“可刺足厥阴之源”,这“足厥阴”啊,在现代中医里指的就是肝经,而“源”呢,一般指的是肝经的起始穴位——大敦穴。想象一下,大敦穴就像是肝脏将军的私人秘书,通过刺激它,就能给肝脏发送“放松一下,别太累了”的信号。
不过,咱们可不是随便拿根针就扎的哈,得讲究方法。首先,你得找到大敦穴,它位于咱们脚丫子的大拇指外侧,靠近指甲根部的那个位置。找到后,轻轻按揉几下,感受一下它的位置,然后深呼吸,放松身心。接下来,如果你是专业人士,可以用消毒过的针灸针,以轻柔而坚定的手法刺入大敦穴,注意深度别太深,大约几毫米就足够了,然后留针一段时间,让肝脏将军好好享受这份“关怀”。当然啦,如果你是针灸小白,还是乖乖去找专业的中医医师吧,毕竟安全第一嘛!
说到治疗肝脏,中医里还有不少好方子,比如那个经典的“逍遥散”。这方子啊,简直就是给肝脏将军量身定制的“心灵鸡汤”。逍遥散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这几味药组成。咱们来换算一下现代剂量,大概是这样的:柴胡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这些药材凑在一起,就像是给肝脏将军准备的一场盛宴,既能疏肝解郁(让将军心情大好),又能养血健脾(给将军补充能量),简直是身心双重呵护。
制作逍遥散也不难,把这些药材洗干净后,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就像炖汤一样,慢慢熬煮。记住,火候要适中,别用大火猛煮,得用文火慢慢炖,让药材的精华一点点渗透出来。煮好后,滤掉药渣,剩下的药液就是咱们的“逍遥汤”了。每天喝上一碗,保证肝脏将军笑口常开,身体也跟着轻松自在起来。
再来说说脉象,中医里通过摸脉能知道肝脏的状况。肝脏对应的脉象叫“弦脉”,就像摸到一根绷紧的琴弦,既紧又直,还有点弹性。如果肝脏将军不高兴了,比如肝气郁结,脉象就会变得特别紧绷,感觉就像是在摸一根快要断掉的橡皮筋。这时候,咱们就得赶紧采取措施,比如上面提到的针灸大敦穴,或者喝点逍遥散,帮肝脏将军解解压,让它重新变回那个从容不迫、智勇双全的统帅。
岐伯又开始传授秘籍了:“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这话咋一听,还以为是在说朝廷里的大臣呢,其实岐伯大神是在讲咱们身体里的胆器官。胆啊,就像是朝廷里的“纪委书记”,公正无私,一切判断、决策都得靠它。要是胆不好,嘿,那你做起决定来可就犹豫不决,跟个墙头草似的了。
岐伯接着说:“可刺足少阳之源。”哎呀,这可是个治疗胆病的高招啊!足少阳,听起来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神秘武功,其实就是咱们脚上的穴位——足少阳胆经的源头,也就是“丘墟穴”。想象一下,你正被胆病折磨得苦不堪言,突然,一位大侠(针灸师)出现,轻轻一针扎在你的“丘墟穴”上,嗖的一下,病痛就烟消云散了,是不是觉得特别带劲?
接下来,岐伯又提到了“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啊,这可不是什么官名,而是咱们胸口的一块宝地,中医里管它叫“气海”,是心情的调节器。要是膻中不畅,嘿嘿,那你可就笑不出来了,整天愁眉苦脸的,跟个苦瓜似的。所以啊,保持膻中通畅,才是快乐生活的秘诀哦!
岐伯又说:“可刺心包络所流。”哈哈,这又是啥高招?心包络啊,就像是心脏的小秘书,帮心脏处理各种事务。要是心包络出了问题,心脏可就得受累了。这时候,咱们的针灸大侠又来了,一针扎在“心包经”的“劳宫穴”上,嘿,心脏立马就舒服多了,心情也跟着好起来了,就像是吃了颗开心果似的。
岐伯又说啦:“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这话听着就挺有范儿,咱们来给它加点料。
首先,“脾为谏议之官”,这话咋理解呢?想象一下,脾就像是咱们身体里的纪检委书记,或者说是那个总爱给你提意见的好朋友。你干啥事儿,它都得插一脚,告诉你这样不对,那样才好。为啥?因为它“知周出焉”,就是说,脾这家伙聪明着呢,啥都知道,四面八方的事儿它都门儿清。所以啊,一旦你身体有啥不对劲,脾第一个跳出来说:“嘿,哥们儿,你得注意啦!”
那么,“可刺脾之源”呢?这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在古代中医里,针灸可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艺术活。这里的“刺脾之源”,并不是说直接拿针去扎脾(脾可是个娇贵的宝宝,轻易动不得),而是指刺激与脾相关的穴位,帮它疏通疏通,让它更好地履行“谏议之官”的职责。
说到这儿,咱们得聊聊那些能让脾开心起来的穴位,比如着名的“太白穴”。太白穴在哪儿呢?就在你脚丫子的大脚趾下面,靠近脚掌内侧的那个位置。想象一下,你晚上泡脚的时候,轻轻揉揉这个穴位,就像是在给脾大人按摩,它一高兴,说不定就给你多分配点“气血红包”呢!
不过,要是脾大人真的生气了,比如你因为加班熬夜、暴饮暴食把它惹毛了,那光靠按摩可能不够,这时候就得请出中医里的“方剂”来帮忙了。咱们来个简单的,比如“四君子汤”。这方子听起来就像四个温文尔雅的书生,专门来调解脾胃的小矛盾。
四君子汤怎么做呢?其实就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这四味药。换算成现代剂量,大概是:人参9克(想象成一小把),白术9克(想象成一小堆),茯苓9克(想象成一小片云朵),甘草6克(想象成一小撮糖)。把这四样东西放在一起,加水煮煮,就像是在煮一锅温柔的“和解茶”。喝下去之后,脾大人估计会抿着嘴笑:“嗯,这还差不多。”
当然啦,说到中医,脉象也是绕不开的话题。脉象就像是脾大人给你写的秘密信,你得学会解读它。比如,如果脾不太高兴,脉象可能会显得“濡缓”,就像是细雨绵绵,软绵绵的,缺乏力量。这时候,你就知道,得赶紧给脾大人送温暖了,要么是多吃点健脾的食物,要么是好好睡一觉,让脾大人也休息一下。
岐伯慢悠悠地说:“胃啊,那可是咱们身体里的‘仓廪之官,说白了就是吃货的仓库长官!五味杂陈的食物,都得先经过它这一关,才能变成咱们身体的营养呢!”
嘿,你别说,岐伯这话还真形象。胃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储物间,啥酸甜苦辣咸,都得先在这儿登记入库,然后再按需分发。要是胃出了问题,那可真就成了“仓库大乱斗”,各种食物在里头打架,咱们的身体可就遭殃了!
不过岐伯可不止说了这么一句,他还说:“可刺胃之源。”哎呀,这可就厉害了!在古代,针灸可是个大学问,岐伯这是要咱们通过针灸来调理胃啊!
那么,“胃之源”在哪儿呢?在现代穴位里,咱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足三里”。足三里啊,那可是胃经的“大管家”,按一按、灸一灸,胃里的那些小脾气就都得老老实实听话了。想象一下,你对着足三里轻轻一按,就像是对胃说:“嘿,老兄,悠着点,别乱来!”胃呢,也就乖乖听话了。
说到这针灸啊,岐伯那时候可没咱们现在这么方便,有各种各样的针具和艾灸条。他们啊,得自己动手,用石头或者骨头磨出针来,再点燃艾草来灸。这活儿,可真够费劲的!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体现了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和毅力嘛!
不过咱们现在可不用这么麻烦了,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针灸器具,方便得很。要是你觉得胃有点不舒服,比如吃多了撑得慌,或者饿得直哆嗦,都可以试着灸一灸足三里。说不定啊,灸完之后,你就能感觉到一股暖流从脚底涌上来,直达胃部,那叫一个舒坦!
当然啦,岐伯的智慧可不止这些。他还告诉我们,胃要是出了问题,脉象上可是能看出来的。比如啊,你要是胃火太旺,脉象就可能又急又快,像个小马达似的转个不停。这时候啊,你就得注意降降胃火了,不然啊,这“小马达”可是会烧坏的!
反过来呢,要是胃太寒了,脉象就可能又慢又沉,像个懒洋洋的大懒猫似的。这时候啊,你就得给它加点温,让它暖和暖和。不然啊,这“大懒猫”可是会赖在床上不起来的!
说到这胃的保养啊,岐伯其实还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好方子。不过呢,这些方子可不是随便吃的,得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来调配。就像做饭一样,得根据口味和食材来搭配,才能做出美味的佳肴来。
比如说啊,你要是胃火太旺了,岐伯可能会给你开个“清胃散”。这方子啊,就像是一盆凉水,能把你那烧得旺旺的胃火给浇灭。不过呢,这凉水可不是随便浇的,得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调配。比如啊,黄连啊、生地黄啊、牡丹皮啊、当归啊、升麻啊,这些药材都得按一定的量来放。
反过来呢,要是胃太寒了,岐伯可能会给你开个“理中丸”。这方子啊,就像是一盆暖水,能把你那冷冰冰的胃给捂暖和了。同样的啊,这暖水也不是随便捂的,也得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调配。比如啊,人参啊、干姜啊、甘草啊、白术啊,这些药材也得按一定的量来放。
岐伯又说道:“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可刺大肠之源。”听着挺玄乎的,是吧?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