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麻豆小说]
https://www.madou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没错,它就是——水泥!
这可是一切建筑的基础材料,是建筑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材料。
在加入水与砂石搅拌成浆体后,水泥能在空气中干透硬化,坚硬程度堪比青石。
早期之时,水泥的制作很是简单粗糙,要求的质量也并不是很高。
而水泥通常所用到的材料,大都是石灰石、黏土等,根本没有进行煅烧。
因此,早期的水泥路面与建筑,根本没有那么结实。
直到1796年时,水泥经过配比煅烧,实用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而到了1813年之时,水泥的配比再次进行了优化,得到了性能更好的水泥。
在前世的民国之初,水泥又被国人称之为‘洋灰,从这也反映出水泥的制作难度。(大家应该听过火柴被称为洋火,布料被称为洋布等。)
当然了,其实水泥的制作并没有多难。
六七十年代大增产之时,农村百姓们可都会懂得冶炼钢铁、烧制水泥等,尽管质量并不是很好。
而水泥的配比,无非就是石灰石与黏土进行一定的搭配,磨成细粉后再高温煅烧,就能得到质量不错的水泥。
至于石灰石与黏土的配比是多少,刘博源倒是记得不大清楚,但应该是三比一或四比一。
回忆清楚了水泥的制作方法后,刘博源当即就开始动手。
他对着周六和吩咐道:“六和,你速去准备好一些石灰石与黏土,今日本公爷就烧制出一种东西,能彻底解决道路结实耐用的问题。”
“啊?国公爷,您真的有办法吗?”周六和的神情甚是惊讶,似乎是有些难以置信。
“这有何难的,还不速去准备。”
刘博源挥了挥手,脸上满是自信之色。
“好的,国公爷!属下现在就去准备。”
周六和连忙低首应是,随即便匆匆离去。
........
一个多时辰后。
炼铁作坊。
这是一座建在太原城西之外、靠近汾水河边上的炼铁作坊,是专门用于生产打造铁轨。
在作坊之内,自然是有着一座座高炉。
“这一炉的水泥,按照三份石灰石,一份黏土的比例进行煅烧,另外一炉的水泥,则按照四份石灰石,一份黏土的比例进行煅烧。”
刘博源站在高炉之前,指挥着工匠们将磨成细粉的石灰石与黏土,按照一定的配比加入到高炉之内。
随后,两炉水泥填泥封孔,开始进行高温煅烧。
在当日傍晚之时,两炉水泥已是完成了煅烧,而后出炉冷却。
第二日。
刘博源早早的来到炼铁作坊内。
此时,两炉水泥在经过了一夜的冷却,温度已是完全降了下来。
看着地面上两堆小山似的灰色水泥,刘博源的心情很是欣喜。
虽然他还不知道煅烧出来的水泥是否实用,但从外表上来看的话,还是与前世的水泥没有什么差别。
刘博源满意的笑了笑,当即对着身边的工匠们吩咐道:“准备砂石与水,加入到两份水泥中进行搅拌。”
工匠们得令,立即忙碌了起来。
在刘博源的指导下,两份水泥很快从粉末状态,搅拌成了浆体状态。
随后,工匠们将搅拌好的水泥浆体,倒入到事先准备好的模板中。(一个由五块木板钉成的长方体模板,相信大家在工地上也见过这样的模板。)
“好了!现在该忙的已经忙完,接下来就等着水泥干透硬化,再看看效果如何。”
刘博源拍了拍手上的灰尘,脸上露出了笑意。
看着依旧是浆体状态的水泥,周六和很是疑惑的问道:“国公爷,这水泥真的有这么神奇,干透硬化后还能比青石坚硬?”
“哈哈哈!你可别小看这浆体状态的水泥,等这水泥干透硬化之后,你自然就会知道的。”刘博源笑着道。
“国公爷,那这水泥需要多久时间才能干透硬化?”周六和又问道。
刘博源摆了摆手,说道:“这个不必着急。如果天气好的话,也就只要一两天的时间,如果天气不好则多要几天时间。”
“属下明白了!”
周六和压下心中的好奇,脸上满是期待之色。
........
二月十六日。
辽东,锦州城。
总督府,后院书房内。
洪承畴端坐在案桌后的太师椅上,正忙碌的处理着军务。
连续数日的操劳下来,使得洪承畴的身体越发的虚弱。
原本还有一丝红润的面色,此时已是变得一片苍白,仿佛是已经病入膏肓。
忙碌了两刻多钟后,洪承畴放下了手中的军务,目光望向了京师方向。
“唉!都等了这么久时间,为何朝廷还没有送来粮食?若是再过几日没有运来粮食,军中可就要断粮了。”
“还有老夫等人的联名请奏,为何还没有得到皇上的回复?难道说,皇上不会同意老夫等人的联名请奏吗?”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这场锦州之战可就胜负难料啊!”
洪承畴微叹了一口气,脸上满是忧虑之色。
没有充足的粮食,没有优势的兵力,这让洪承畴如何能击败东虏。
当前的他,也只能据守在松锦防线,维持着防守的局面。
而要想挽回明军的劣势,那就必然要向皇上求援,请派榆国公率军前来增援。
有了天下第一的威武军前来增援,洪承畴才有足够的自信击败东虏。
“唉!希望皇上能应允老夫等人的联名奏请吧!”
洪承畴再次长叹了一口气。
正在这时,一道欢喜的大喊声突然从书房外传来。
“洪公,洪公!粮食来了,朝廷运粮食来了!”
房门推开,就见亲信幕僚谢四新快步走了进来,脸上满是喜色。
洪承畴闻言惊喜,连忙起身站起,急问道:“朝廷运来了多少粮食?”
“足有八千石粮食!”谢四新回道。
“好!好!有了八千石粮食,可以暂时缓解粮食短缺的问题。”
洪承畴点了点头,心里的忧虑也减少了几分。
这时,谢四新又道:“洪公,学生还有一事禀告。”
“谢先生直言便是。”洪承畴挥手道。
谢四新拱手道:“洪公,据京师传来消息,您与诸位大人的联名奏请,好像遭到了皇上的驳回。”
“什么?这消息是真的吗?可得到了确认?”洪承畴面色大变,连忙问道。
谢四新点头回道:“这消息是学生的好友从京师传来的,应该不会有错的。”
“这怎么可能?皇上怎么会驳回老夫等人的联名奏请?”
洪承畴神情颓然,无力的坐回了太师椅上。喜欢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请大家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